宗教及其機構順應社會責任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作為社會責任主體之一,以宗教社會服務為基礎,以養老需求為依據,以提高養老質量為目的,參與到養老之中,幫助和支持養老事業的宗教社會實踐活動。
清真寺是回族人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生活等一切社會活動的中心場所。[1]清真寺對于組織回族社區生活具有很強的指示作用和凝聚力。
一、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區以及清真寺概況
通州南大街是被稱為“十八個半截兒”的回民聚居區。該街區成型于元代,迄今為止已六百多年的歷史。南大街歷史片區作為回民區,回民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于清真寺具有強烈的依賴。
南大街歷史片區中存在著通州最大的清真寺,該寺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大街南回民胡同內,歷史之悠久,僅次于牛街禮拜寺。1516年進行修繕并更名為朝真寺,1519年曾做過擴建。大殿最初只能容納四五十人,擴建后可以容納五百人左右。
通州南大街清真寺坐西朝東,規模宏大,院落布局,房房相離,寬敞舒適,建筑現狀保存良好,建筑結構完好,仍可正常使用。除部分塔狀建筑外,其余絕大部分建筑凈高較小,適應北方較為寒冷的氣候,有利于冬季的保溫和較好的采光。少水多綠化的庭院風格,使其在北京地區干旱少雨的氣候特征下也可以較為舒適地被使用。傳統建筑特點與伊斯蘭建筑形式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特點。該寺是該地區回民文化的代表和回民的精神寄托。
二、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區內現存的養老相關問題
經過調研,南大街回族社區中存在的養老問題主要有:
(一)社區中家庭養老作用日益衰弱
一直以來,南大街回族社區的老人主要依靠家庭進行養老,子女為照顧老人的主體。近些年,南大街回族社區內老人子女在養老中的作用開始呈現出衰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區內人口流動加劇,子女數量增長緩慢,年輕人的獨立意識增強,使得社區內回族老人的家庭養老狀況不佳;二是在家庭養老的方式中,子女對老人的贍養并不盡如人意,部分老人覺得給子女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負擔,不愿讓子女提供太多的生活必須費用,部分年輕人由于一些原因,也無法負擔老人充足的生活開支以及必要的醫療健康保障。
(二)社區中自我養老效果不佳
社區中,有一些老人由于子女生活在外地、與子女生活習慣不同等原因,只能采取自我養老的方式。部分老人雖然儲備了一定的資金用于養老,但是由于物價增長以及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生活仍然較為艱苦。還有一部分老人采用再就業的方式進行養老,但大多收入微薄,無法滿足必要的生活開支。
三、通州南大街清真寺參與養老服務的意義
(一)清真寺為一些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幫助
通州南大街清真寺作為社區內回民活動的中心,一直以來都有幫助當地居民的傳統。過去,對于一些無子女贍養、暫無親屬陪伴的孤寡老人,一般都安置在通州清真寺中,由負責管轄的當地回民進行集中贍養。隨著南大街以及周邊地區的不斷發展,社區內這種情況的老人不斷增多,通州清真寺可以繼續為這些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場所,并且清真寺內以及周邊居民較多,可以對這些老人進行一定的照顧。
(二)清真寺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清真寺除了具有宗教職能,供當地的回民舉行禮拜活動以外,還承擔了許多社會職能,是穆斯林交流、慶祝節日、辦理婚事、排解糾紛、學習宗教文化、進行體育鍛煉等活動的常用場所。南大街回族社區中的老人每周都到清真寺做禮拜,并且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節日活動,如古爾邦節、圣紀節、開齋節等。
除此之外,通州清真寺經常會將一些回民捐贈以及政府補貼的資金和物品捐贈給當地有需求的人,并且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傳經布道的活動,社區內的老人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削弱了孤獨帶來的空虛感,豐富了老年生活。
四、積極推進通州南大街清真寺參與養老服務
(一)政府方面
黨和政府支持和鼓勵宗教參與和開展社會服務事業的原則較為明確,但暫時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給清真寺參與養老提供一個較好的法律和社會環境,要盡快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宗教人士和團體積極合法地參與到養老服務中。同時,應加大對宗教養老服務事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北京市的宗教事務局設立通州清真寺養老公益基金,并制定一些補貼和優惠政策,為通州清真寺養老院的正常運轉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社會方面
社區加強清真寺養老的宣傳,為通州清真寺養老院在周邊社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倡一些社會捐贈以及志愿服務,從而促進清真寺養老院的發展;積極舉辦一些關愛老人的慈善活動,讓院內老人可以感受到社區人員對他們的關愛,減弱他們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三)清真寺方面
學習其他地區如河南、陜西等地的清真寺參與養老的經驗,提高清真寺的養老服務水平;引進一些相關專業的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提升清真寺養老院的專業化水平;可以開展一些學術交流活動,與相關學術界人士相互學習交流,學習先進的相關經驗,提高清真寺內的養老服務品質。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養老保障改革的不斷推進,城鄉養老事業不斷前進,但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歷史街區內,依然面臨著文化差異、資源匱乏、部分老人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困境。
調查發現,宗教機構參與養老是一種特殊的宗教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以通州南大街清真寺為例,清真寺參與南大街回民社區的養老對于提高社區內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清真寺參與養老服務的不足和問題所在,積極完善法律法規,充分地交流融合,采納一些專業人士的建議,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王澤通 王培杰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佚名 對
湖南邵陽縣人民醫院新院區總體規劃
發表了評論
關注微博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
點擊加關注
關注微信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
點擊加關注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 雜志社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 京ICP備05005871號 技術支持:九州科創
恭喜您
注冊成功
登陸成功
即刻開始瀏覽
密碼重置郵件
已經成功發送